投稿须知
  《科学养鱼》欢迎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及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水产养殖业者踊跃投稿,稿件要求如下:
  1.文稿务求结合生产,技 ...

蒙古鲇与花鲋池塘混养模式初探

作者: 苏明 [1] ; 怀向军 [1] ; 李燕 [2] ; 张全根 [3]

关键词: 混养模式 蒙古 池塘 养殖前景 特种水产养殖 经济效益 上海地区 生物学特性

摘要:蒙古鱼白又名红梢子、尖头红梢子。蒙古鱼自个体火,最大可达4千克,常见个体0.5~1千克,在鲴类中仪次于翘嘴鱼自。近年来,天然水域中蒙古鲐资源严重衰退,许多湖泊中己难觅其踪影,市场上已成珍稀品种。花鲋义名麻叉鱼、桃花竹,当年放流的夏花第二年即可长到250克,有的甚至长到500克左右。在长江二角洲地区属市场畅销鱼类,养殖前景看好。因此,依据蒙古刍白和花鲋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较高的养殖经济效益,本课题组于2012年在上海全杰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展了蒙古鱼白和花鲳不同养殖密度混养模式的研究,以期在土地资源极其珍贵的上海地区提高其养殖的单位经济效益。


上一篇:大鲵成鱼仿野生态人工养殖技术试验
下一篇:黄鳝网箱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Copyright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地址:江苏无锡市山水东路9号 邮政编码:214081
苏ICP备09074735号 苏公网安备110106060001号